2009年6月5日 星期五

泰雅獵人學校,鳴槍開學!

此篇文章刊載於第57期「30雜誌」(2009年5月號)

文│林孟儀 攝影│陳郁文

「找一天去台灣的山林吧!」這特別的一天,我們是守護台灣山林之美的現代獵人。
青輔會「遊學台灣」系列活動中,在「原民部落探索」類別裡,出現了相當引人好奇的「泰雅獵人學校——哈盆生態與人文學習營」;這所獵人學校,到底教些什麼?

跳脫舒適圈 挑戰內在的「我」

獵人學校創辦人、56年次的鄭廷斌解釋,這所虛擬學校沒有校舍,教室就在號稱「台灣亞馬遜」的哈盆,老師是年輕的泰雅族獵人阿雄(Ashong),而課程就是3天從宜蘭哈盆翻山岳越嶺走到台北烏來的路線。

課程由入山儀式開始、以祭拜祖先劃下句點;在3天路途中,沒有民宿可睡,沒有美食可嘗,在阿雄的指導下,學員除了學會辨識動物足跡與陷阱製作,還必須自己搭獵寮席地而睡,砍柴生火,摘採野菜煮食,更沒辦法洗澡。

「所謂壯遊就是跟自己的內在去挑戰,只有跳脫舒適圈,把你丟到完全不熟悉、沒辦法的地方,才有機會跟自己的內在作挑戰!」鄭廷斌提出他對壯遊的觀點。而畢業於政大法律系、美國Baylor大學環境研究所,目前從事獵人學校活動、山林生態及中輟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他,6年前規劃獵人學校的用意不止於此。

向傳統獵人學習 重建人與土地倫

「你有沒有想過,原住民打獵,為什麼野生動物還是那麼多?為什麼漢人一入山,野生動物就快沒了?還到處土石流?」鄭廷斌解釋,傳統原住民有原則且顧及生態平衡的狩獵文化,真的不等於殺戮,「獵人學校的中心概念,就是希望把人和土地之間的倫理放進來。」

他指出,真正傳統的獵人在面對大自然時,秉持的感恩、謙卑、節制的態度,深知唯有與土地共生,才能永保山林資源不因貪婪而匱乏殆盡,與現代保育觀念不謀而合。無奈現代有些獵人迫於經濟壓力淪為山產店幫兇,實在也非其所願。

自然帶來天啟 讓人生拐了彎

大學時與登山結下不解之緣的鄭廷斌,著迷於挑戰1千到3千公尺的中級山,由於中海拔地區雨量多,動植物生態豐富、生長快速,往往一條山路走過去,回程時便找不到路了,比攀登3千公尺以上的大山難度還高。中海拔山林也是原住民的活動領域與獵場,鄭廷斌大學時曾帶隊爬南澳的飯包山迷路,幸虧遇到原住民獵人,帶他們回獵寮留宿,素昧平生卻大方分享食物,最後還將他們帶回正路。原住民獵人的熱情好客與優越的山野能力,讓他欽羨不已,也興起很大的好奇心,埋下日後致力推動部落生態旅遊的種子。

大四時,鄭廷斌曾攀登奇萊東稜,在幽靜森林裡走著,眼前突然一片明亮,原來從溪谷到稜線,整片森林都被砍掉光了!風吹來嗚咽的聲音,看到殘枝敗柳搖曳,他竟然掉下眼淚,彷彿看到過去大伐木時期的慘狀。

赴美攻讀環境研究所時,獨自前往大峽谷國家公園健行,看到熊從眼前走過去,驚覺原來人與其他動物,真可以自然和平地相處在一起。

一次又一次,大自然帶給鄭廷斌的天啟,加上6年前透過朋友認識家住宜蘭大同鄉崙埤村的阿雄,催生了獵人學校,也讓他們的人生都拐了彎。


與自然土地的對話

阿雄從小跟著父親到山上打獵,學到紮實的狩獵技能、山野知識,及與自然相處的土地倫理(Land Ethic)。為了傳承部落的狩獵文化,他放棄月薪8、9萬元的拖板車司機工作,一頭栽進獵人學校的理想中。

「原住民才是真的懂山,他們帶一把刀、一包鹽、一包米,就能在山上生活半個月;與土地共生的概念,原住民比我們更進步!」鄭廷斌指出,現代保育觀念與部落傳統智慧,是可以溝通對話的。而傳統登山主要去攻山頭、走一下路線,他期待獵人學校的登山活動可以融入探索人文、生態的教育元素。

令鄭廷斌欣慰的是,參加過獵人學校的學員,心境上的轉變不小。很多學員被阿雄努力地傳承祖先留下的部落文化所感動,直說要趕快回家向爸媽學好客家話,也有學員體會到用謙卑、敬畏的態度和自然萬物相處,面對生活中的人事物亦然。

一如排灣族作家亞榮隆.撒可努所說,「獵人是能聽得懂土地、雨和自然語言的人……獵人真正的意義,不是在於狩獵而是一個自然與土地的溝通者。」

獵人學校,教出的並不是獵人,反倒是在年輕人心中埋下一顆顆敬天愛物的生態保育種子。

沒有留言:

活動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