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章刊載於第25期「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2009年2月號),內容談到斌哥與阿雄一起合作帶活動的緣起、過程與未來展望。
緣起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於2007年到2008年間陸續辦理的「遊學台灣」系列活動之中,在「原民部落探索」的類別項目裡,有這麼一項活動名叫「泰雅獵人學校~哈盆生態與人文學習營」。讀者是否感到好奇,這所獵人學校究竟教些什麼?學校老師具有什麼樣的背景?學生們又是來自哪裡的呢?這一切的一切,都必須先從創辦人鄭廷斌先生(外號斌哥)和泰雅族獵人阿雄(Ashong)兩人的相遇與相知開始說起。
斌哥畢業於政大法律系、美國Baylor大學環境研究所,目前從事獵人學校活動、山林與生態、中輟與高關懷青少年及社區大學方面的教育工作。他在大學時代就參加校內登山隊,在爬山過程中經常遇到原住民獵人,獵人的熱情、好客、不分你我、像是家人一樣的招呼對待,讓斌哥對他們留下很好的印象,也在這樣的接觸之下,讓他日後於「523登山會」工作期間致力推動部落生態旅遊,期望讓喜好登山的人在愛山之餘,也能有機會體驗、欣賞並愛上原住民的文化。
六年前,斌哥認識了家住宜蘭縣大同鄉崙埤村的獵人阿雄,阿雄從小就跟著父親到山上去打獵,從父親那裡學習到完整紮實的狩獵技能、山野知識,以及很重要的、與自然相處的一套倫理法則,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土地倫理(Land Ethic)。當出身西方環境保育理論背景的斌哥認識了阿雄之後,斌哥發覺到,至今一般媒體輿論和社會大眾對於原住民狩獵文化的刻板印象,諸如血腥、殘忍、不道德等等負面觀感,其實太過偏頗,甚至大大冤枉了傳統的獵人。他從與阿雄爬山、談話的過程裡,瞭解到真正傳統的獵人在面對大自然時,所秉持的感恩、謙卑、節制的態度,與現代的保育觀念其實是不謀而合的,只感嘆現代有些獵人迫於經濟壓力淪為山產店的幫兇,但那也並非他們所願意。因此斌哥決定要讓更多人來「正確認識」狩獵這方面的議題,便萌生了「泰雅獵人學校」的理念。
這間虛擬學校其實是個概念,沒有校舍、校址,創辦人是斌哥,老師是獵人阿雄,而教室就是獵人最熟悉的山林與大自然,透過實際走訪戶外的解說與體驗課程,吸引有心、有興趣的人來學習,舉凡採野菜、辨識動物足跡、陷阱製作、獵寮搭建、砍柴、生營火、抓魚等技能,還有傳說故事、與狩獵相關的禁忌、態度和倫理等等,讓參與的學員在接觸到這些獵人基本功之後,能體會狩獵其實很不簡單,更能明白在基本技能之外,獵人更須要遵守與自然相處的法則,才能永保山林資源不因貪婪而匱乏殆盡,這正和現今所談的永續發展是一樣的道理。
走過一段路
要運作這間學校是件很不容易的事,首先必須面臨的最大阻礙就是經費的問題。在這個凡事都要以貨幣來進行交易的年代,一名獵人除非鋌而走險、大量捕捉動物賣給山產店,否則是不可能養家活口的,因此現代的獵人多半是「業餘」性質,意即必須擁有其它的正職工作才能賺錢養家,而打獵變成只是假日的休閒。在阿雄還未認識斌哥以前,他從事拖板車司機工作多年,經常沒日沒夜的輪班開車,用時間與健康來換取還算豐厚的薪水,只能在有空的週末假日回家陪陪四個孩子,順便上山巡獵場。
在開始與斌哥合作帶活動之後,阿雄必須時常向公司請假,也因此無法再繼續開車;而雖然帶活動可以領講師費,但活動可能因為颱風豪雨或參加人數不足又臨時取消,在活動數量不多的時候,光靠講師費的收入根本無法負擔家中開銷,因此有好幾次阿雄都差點要回去開車了,斌哥只得加緊寫企畫書去投案辦活動,並幫忙到處籌募經費,才能讓阿雄專心無虞地從事帶隊解說的工作。
斌哥如此苦心經營的原因,不僅是為了報答過去曾在山上受過其他獵人的幫助,也為了協助保留、傳承、並分享狩獵文化給更多人知曉,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能創造一個機會,讓阿雄留在部落「工作」,藉由帶活動、解說、擔任嚮導來賺取收入,不必到外頭從事開車,而如果阿雄這個例子成功了,這必定會是很好的典範,能吸引更多原住民青年回部落學習傳統文化。
而在經費之外遇到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缺乏其他泰雅族人的參與。這幾年辦活動下來,報名參加的人幾乎沒有泰雅族人;而部落裡曾經有幾名族人想參與帶隊解說的工作,卻也因為好高騖遠,或是怕累、怕辛苦,都無法勝任,直到現在,獵人學校的老師都還是只有阿雄一個人而已。阿雄認為是自己的族人不夠團結,卻也不能怪罪於誰,畢竟大家都要顧及到現實面,或許目前所能做的就是用他的實際作為去證明,獵人的知識可以是當飯吃的。
如今獵人學校的活動形式已經運作了六年,一路走來雖然辛苦,但兩人的信念都還是一樣堅定。2007年青輔會「遊學台灣」活動的入選,對兩人來說是很大助益,因為遊學台灣的大力宣傳與推廣,讓很多年輕朋友有機會接觸到泰雅族的狩獵文化,他們日後也成為願意參與獵人學校運作的志工伙伴,雖然如此斌哥希望能夠再號召更多四面八方、有志一同的伙伴來加入這個團隊,增加團隊的活力與觸角,也確保這個已經燃燒起來的火種不會熄滅、能延續下去,因此有了「原住民、山林、土地倫理」幹部培訓課程的誕生。
「原住民、山林、土地倫理」幹部培訓課程
課程定名為「原住民、山林、土地倫理」,目的是想涵蓋原住民傳統知識與文化、登山、以及環境教育等議題,結合人文與生態兩大面向,以及西方學界與台灣在地的兩種不同觀點,構成一個多元的課程內容與視野。整個系列課程從97年10月底開始到98年1月底結束,共計九堂室內課、六堂戶外課,包含原住民基本認識、古道與部落遷徙、獵人文化分享、環境教育、土地倫理等主題,前來授課的講師雖然出身於不同背景卻都共同對原住民與山林有興趣,且各自有所專精,就像參與上課的學員一樣,跨越不同的領域及年齡層,因此能提供學員們更多、更豐富的觀點與想法。
在講師群之中有兩位原住民老師,一位是泰雅族獵人阿雄,一位則是來自台東縣延平鄉的布農族郡社群獵人—古總結。獵人阿雄上的是一堂室外課,他先帶領學員們到他家裡的工作室參觀「私房收藏」,像是弓箭、山刀、獵槍、魚叉、魚筌等獵具,還有藤簍、皮衣和各種保存完好的動物頭骨,阿雄會很細心的一一為大家解釋各種物品的泰雅語名稱、用途、材質,甚至允許的話,還會教大家怎麼去使用操作,接著又帶學員們到部落附近的九寮溪生態園區,直接讓大家親近土地,認識那裡的生態環境,順便講解泰雅族的民俗植物。
另外一位布農族獵人古總結則是和朋友一起帶來他們在97年10月初去台東內本鹿山區做為期十天的踏查時所拍攝的紀錄片,直接用珍貴的影像分享他們在舊部落所看到的事物,並且在放映之後和大家做問題討論。影片裡的水鹿、黑熊、雲海、舊聚落、傾頹的石板屋圍牆,以及祭告祖先時所升起的那股裊裊炊煙,都讓人看完影片之後也很想跟著一起上山,一起回到內本鹿。
而在兩名原住民獵人講師之外,其他幾名講師也都帶來了很多元豐富的觀點與思考。講師李育青以前是位牙醫師,後來去了南美洲秘魯的安地斯山區,向印地安老人學習巫醫技術和能量治療,目前他正致力於紀錄、整理當地的印地安語言與知識,並且將之翻譯成中文,希望開啟台灣人對印地安文化的認識。
講師陳永龍是台大登山社的畢業學長,因為爬山的關係也經常接觸到原住民,他談到所謂「土地倫理」的概念,其實就是「關係與態度」的綜合體,當人們能夠正確理解自己與自然的關係,能以尊重的態度去面對、甚至實踐相關作為,其實就是土地倫理的最佳展現,另外他也分享了排灣族雕刻家撒古流.巴瓦瓦隆曾說過的一段話:「原住民文化像芒果一樣,成熟了會掉在地上,變成泥土滋養果樹,再生出芒果,文化像自然生命生生不息。但是你們漢人在談原住民文化時,講究『包裝』和『如何防腐,保持久一點』,如何放在博物館?如何觀光?」這些話語如同當頭棒喝,讓學員們有很深刻的體悟與反思。
目前室內課程的部分已告一段落,參與的學員透過這幾門課程都更深刻地認識了獵人的文化以及原住民與山林土地間的關係,斌哥期望這群種子在未來能發揮一己之力,將獵人學校的理念發揚出去。
展望未來
原住民的傳統知識(Indigenous Knowledge)不應該被埋沒、忽略,尤其是目前最受到撻伐、批判的狩獵文化,背後其實蘊含著豐富的山野知識與智慧倫理,但目前國家法律仍舊對獵人施行強硬的制裁,用高額的罰金來切斷獵人與山林的關係,遏阻獵人對大自然的自由取用,這樣聲稱保育動物的方式,在無形之中,卻等於是殺害了原住民的文化。
曾經接觸西方環境保育的斌哥認為,現代的保育觀念與部落傳統智慧其實是可以溝通對話的,獵人並不是殘忍的嗜血殺戮者,而是像排灣族作家亞榮隆.撒可努所說的:「獵人是能聽的懂土地、雨和自然語言的人,沒有自私和利益,最知道分享共享的人。是能力和武功智慧豐厚的象徵……獵人真正的意義,不是在於狩獵而是一個自然與土地的溝通者」(引自「獵人學校」網站)。因此斌哥創辦這所泰雅獵人學校,搭起一座讓現代與傳統能夠相遇的橋樑,不僅讓部落獵人與平地朋友可以交流互動,讓獵人有機會展現自己最有自信的一面,將文化分享給有興趣的外族朋友,也突破以往女孩子不能學習打獵技能的禁忌,讓女性學員能學習與山林有關的知識,像是採野菜、辨識動物足跡、生營火等,讓這些傳統上屬於男性的知識與技能,如今都可以分享給女孩子。
未來獵人阿雄希望在部落建立一間的工作室,保存、收藏更多與狩獵相關的標本文物,讓來學習的人,不管是部落的孩子還是外地的朋友,都能看見狩獵文化更完整的面貌;而斌哥希望未來獵人學校相關活動的運作能由阿雄全盤主導,因為這所講授獵人知識的學校,本來就應該讓獵人自己來當家作主,目前兩人都還在為共同的理想而努力著。
--
1 則留言:
請問一下是否有針對30歲以上的人所開的行程??
張貼留言